10月27日,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召開科技成果評價會,對中冶華天“重型H型鋼及鋼板樁工藝裝備與智慧運維研發及應用”“大型不銹鋼精煉車載系統研發與應用”“燒結過程余熱深度回收智能優化技術研發與應用”“廣譜藻類控制技術與藥劑拋灑設備”等四項成果進行評價。經過團隊匯報及專家評審,四項成果全部通過評價,“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各兩項,集中彰顯了中冶華天全面的業務能力與領先的科研實力。
“重型H型鋼及鋼板樁工藝裝備與智慧運維研發及應用”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開發了重型H型鋼關鍵裝備,結合軋機輥系、壓下裝置、下輥軸向調整結構、液壓鎖緊及檢測裝置、輥縫自動調節液壓控制,實現平輥最大軋制力20000kN,立輥最大軋制力12000kN,具備生產國際上最大軋件尺寸1650mm×550mm,翼緣最大厚度160mm的能力;提出了基于2000噸極限軋制力重型裝備的高靈活多模態重型H型鋼和大規格鋼板樁的生產工藝布置“1+1+3+4”,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1+3”和“1+1+7”組合高效生產模式;基于工業互聯網,利用BIM、3D和VR/AR技術實現的從設備級到公司級、從設計階段到運行期、從監測數據到運維管理的多維度數字孿生管理平臺,大大減少重型H型鋼軋制機架數量和軋制道次,成材率提升5%以上;基于2000噸極限軋制力重型裝備,提出采用脫氧元素控制低合金高強碳錳鋼析出粒子的形態和分布的工藝路線,實現有效提高厚向組織均勻性,厚向平均晶粒度至少提高1級,成品屈服強度較同級別鋼種提高≥50MPa,低溫韌性(-40℃):AKV≥136J。
“大型不銹鋼精煉車載系統研發與應用”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開發了大型不銹鋼精煉車載系統,設置冶煉點和維修點,車輛在冶煉點和維修點之間移動,同時車架可上下升降,該布局檢修和更換爐殼方便,解決了固定冶煉模式更換爐殼不方便的難題;開發的車載鎖定系統,采用橫縱兩方向鎖定,基于楔形原理,鎖定機構更加穩定可靠,保障正常生產,防止冶煉過程中造成的振動對設備的損害;其移動車架的車輪穩定系統,在驅動車輪上設置一個平衡作用的調整臂,通過對調整臂的角度調整,使驅動車輪升起脫離軌道的任何階段,整個驅動車輪保持水平狀態,不產生偏離;開發了車架防護和管路的布置技術,車架防護隨移動車架運動,能有效保護移動車架、精煉爐兩側軸承、管路及線纜的安全。
“燒結過程余熱深度回收智能優化技術研發與應用”被評為“國內領先”水平。該成果基于智能檢測和因子分析,開發了燒結全工序余熱關鍵耦合因素的在線檢測分析和量化評價技術,支撐了燒結過程余熱深度回收智能優化技術的研發;研究了針對燒結機分段燃燒工藝、環冷機分段冷卻工藝的多目標優化控制算法,開發了面向燒結余熱回收的余熱源質量智能控制方法,為余熱深度回收提供了基礎;研究了燒結主抽風機智能汽電雙驅系統的切換控制算法,開發了匹配燒結余熱四象限變頻高效反發電技術的能量優化分配智能控制方法,實現了余熱回收的閉環循環;采用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理論,開發了面向燒結全工序余熱回收的多系統、多目標協同優化控制方法,集成了各先進單體技術,實現了余熱深度回收。
“廣譜藻類控制技術與藥劑拋灑設備”被評為“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研制了具有廣譜除藻能力的綠色除藻劑,有效提升了各類藻類的去除效果,其制備工藝不僅實現了廢棄沉積物的資源化利用,還增強了產品對藻類及藻源性磷的去除能力,成品除藻劑具有穩定性高、適用性廣、生態兼容性好等特點,可根據實際應用場景靈活選擇固體或液體劑型,為不同階段的藻類治理提供基礎材料支撐;構建了鑭改性膨潤土-粉煤灰基沸石-改性底泥復合藥劑,可分別針對藻類休眠期、上浮期和爆發期采取差異化施藥策略,顯著提升治理效果,其中,在藻類休眠期,將鑭改性膨潤土-粉煤灰基沸石復合藥劑投加至底泥表面,有效抑制底泥中藻種萌發與孢子活化;在藻類上浮期,同時施用鑭改性膨潤土-粉煤灰基沸石-改性底泥復合藥劑于沉積物和水體中,實現水體-沉積物界面的雙重阻斷;在藻類爆發期,噴灑改性底泥除藻劑于水面,可迅速絮凝、沉降藻細胞,緩解藻華污染);開發了帶有專用噴頭的遙控自行藥劑噴灑平臺,具備良好的水域適應性和機動性,大幅提高施藥作業的安全性,減少人工直接接觸水體帶來的風險。
中冶華天將持續優化科技創新機制,集中優勢資源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推廣,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價值閉環,全力助推公司再轉型再升級。